●本报媒体人陈盘涛
“把科研🦄论文写在生产-线。”这是李奇勇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20年前,他把投身钢铁企业治污作为使命,20年后,他用自己的产教融合实践迎接新的起点。李奇勇是三明学院教授♌,所牵头组建的清洁生产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。列入全省第一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。
工程中心已累计指导企业实施﷽清洁生产方案56项,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.2亿元。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连续3年获校县𒅌合作服务地方优秀团队。
“不仅要做好高校人才培养更要做好地方产业的科技服务员。”李奇勇说♋。💟从企业中来,又到企业中去,这些年,他多次组织院系与企业产学研合作。他感慨道:“看似平顺不知情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科研堪比再高考,一样翘首盼佳育。”
科技事业,以人才为本。他引领发挥三明学院科协作用,引进有机化学、材料学等专业博硕士25人,闽江特聘教授、讲座教授2人。学院37名教师入选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,两个团队入选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。他主持福建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挂牌,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2个学科立项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,立项培育建设工程硕士学位,ꦡ化工专业跻身福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,资源化工专业群入选福建省应用转型示范专业群。他主持的化工清洁生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,成为学校首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;主持《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》高级研修班,被省人社厅评为省级示范班,参与环保型多氧杂含氟表面活性剂项目,助力企业新增……教深度融合,功夫在路上。可谓任务繁重,使命艰辛,但李奇勇没有畏惧退缩,因为他坚信山区高校的科研“草根”力量。
(三明日报2020年 A3版,记者陈盘涛)
链接地址://sꦯmrb.smnet.com.cn/pc/layout/content/20🦋2005/30/content_9348.html